專注我所愛的一切。

[笔记]《为何我们总是如此不安?》,关于人际。

出自:《为何我们总是如此不安?》   作者:加藤谛三

关于人际相处,我们有时候会抱持着不安与担心,这样的心情从何而来?又为甚么会在人际关係上感到疲惫?


●易碎的玻璃心

理解力因人而异,究竟能「理解」别人多少?
某人眼中无关紧要的小事,却可能造成另一个人精神和自尊心的严重受损。
可能对方连自己说过甚么都不记得,另一个人却因为小事深深受到伤害。
自我评价高,而且自尊心健全的人,内心不容易受伤。
自尊心「精神官能障碍」的人在人际关係中较容易受伤,当陷入这样悲观的思维时,需要改变思考习惯。(ex.其实对方只是随口说说的,没有别的意思。)

※精神官能症:属于轻型精神病的代表,这种疾病涵盖焦虑、紧张、情绪烦躁、鬱闷、头痛、失眠等临床症状表现,而造成这样的情况有许多因素。


剥落的同理心

有些人毫无同理心,是因为从小的环境因素没有让他们了解到周遭的善意,所以他们不知道何为善意。
有些人害怕被别人拒绝,而表现出强势的作风,另一种人也害怕被人拒绝,他採取的是刻意给人柔弱的印象。
刻意给人柔弱的印象,这是内心想告诉别人「我是必须受到保护的人。」,而非谴责。(ex.从小需做事情才能得到称赞,长大后会认为不做事便得不到称赞。)
上序例子,指无法相信别人的善意,未发现自己小时候并没有被好好对待。
这多为「忧鬱症倾向」的人,他们无法意识到曾经欠缺甚么,当逐渐体会到这样的情况时,他们多是困惑或烦躁。

每个人格的形成,始终都是「以自己的认知模式」在理解别人。
不要再习惯的把别人的言行举止分类放进自己内心那个既定的框架结构中。不是每个人,每件事都和你想的一样。
要先学会温柔的对待自己,才能感受别人的温柔。


为别人而活所以迷失

常常对「别人的期待」,往往是种「不敢做自己」的人想像出来的。藉由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投射在他人身上,而误会这是他人对自己的期待。
这过程: 误解他人的心意→ 对自己忿忿不平→ 对那人产生怨恨进而变成恶意或攻击性。
努力迎合他人,同时怪罪别人给的压力。这样的人为讨好别人,会认为自己要为别人做些什么。
年幼时期周围人未曾了解自己的想法,于是成年后容易以「别人都不了解我」为前提思考一切。


爱恨分明是必要的

「精神官能症倾向」的人,因为精神上没有与人感情交流,没有办法理解所谓「亲密的情感交流」。
最可怕的甚至是把冰冷的家庭当成温暖的家。长大后,不憎恨那些不理解你的人,反而厌恶给予你温暖的人。(内心生病的人)
没有满足冷漠之人的期待,就会感到罪恶感,内心依赖这些对自己冷淡的人。ex.佔有慾(我执意识较强烈的人)


安全感永远填不满

幼年时期不必讨好自己的保护者,就受到照顾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人如果缺乏安心感,就没办法自然而然的撒娇。尤其是内心怀有被抛弃的不安时,这种人更无法做出撒娇的举动。
这样的人通常在人际上会非常客气,要不就是过度认真。过度认真其实是缺乏安全感,他们在自己的人际关係中,找不到安心的感受。
行为举止过度认真的人,其实无法展现出个人魅力(给予人真实感受),因此只能跟人跟人维持表面的往来关係。

内心生病的人,对待家人常会情绪不佳,因为面对家人时他们比较能安心,这时内心深处想撒娇,却仍无法完全放下心。
这样欲求不满会比对外人更容易被察觉,因此在家人面前他们会更有压力。


自己看自己不顺眼

「撒娇」行为被压抑,会造成忧鬱症性格的形成。
自己想要撒娇,却认为是别人想要向自己撒娇。(投射作用)
欲求不满→ 敌意→ 攻击性→ 没同理心


可怜之人其实可恨

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对自身的不满,误解成是自己在压抑对别人的不满。
这样的人多喜欢做表面工夫, 虽然希望亲近的人「这样」对自己,可是同时又不允许自己被「这样」对待。
只好用无理取闹或找对方麻烦来「间接的」满足自己的欲求,甚至是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辩解自己奇怪的行为态度。


索爱的两面刀

对亲近的人希望对方满足自己的欲求,对外人这样的感觉却没有,成表裡不一的态度。
会对身边亲近的人感到爱恨交织,抱着两极化情绪的人,都是心中想对别人撒娇的欲望所导致。
因缺乏自我价值感而感到痛苦的人,特别容易向人施予恩惠的倾向。
所以过度认真及具有忧鬱症性格倾向的人,可以确定他们在年幼时期,对于关爱的欲求没有获得满足。

※施予恩惠者:人际中对自己存在价值没有信心,但是又觉得这段人际关係很重要,多会採取施予恩惠,并在施予恩惠同时会多次强调,期望对方记住。

评论
热度 ( 1 )

© 喝醋少女 | Powered by LOFTER